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 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 A.社会分类论 B.个人差异论 C.社会分化论 D.社会关系论 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 A.字迹清晰 B.声音清楚 C.信息的明确度高 D.画面清晰 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 ) 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 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 A.有难度的 B.敏感性的 C.容易回答的 D.反映主要情况的 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动 D.循环往复 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 A.霍夫兰学说 B.功能主义 C.信息论 D.法兰克福学派 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 A.满足信息需求 B.追求娱乐与消遣 C.获取知识 D.交往的需要 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 A.人际传播 B.自我传播 C.群体传播 D.网络传播 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 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 A.传递性 B.扩散性 C.扩充性 D.共享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在大众传播中,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 ) A.及时的 B.有限的 C.滞后的 D.大量的 E.真实的 3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 A.缺乏亲切感 B.传播距离有限 C.不利于信息的保存 D.传播范围有限 E.表达不自然 33.巴斯的把关模式中,“双重行动”是指( ) A.新闻加工 B.新闻编辑 C.新闻策划 D.新闻报道 E.新闻采集 34.非随机抽样的主要形式有( ) A.等距随机抽样 B.判断抽样 C.整群抽样 D.雪球抽样 E.多阶段抽样 35.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 ) A.故事讲解员 B.熔炉 C.文化武器 D.镜子 E.看不见的手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参照群体 37.意见领袖 38.简单随机抽样 39.信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 41.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 42.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 43.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44.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 46.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