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 15. 作为个体的传播者将自己的目的与部分受众的需求、兴趣相投合和愿意将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中的那种关系引进大众传播的态势,传播者和受众处于( )。 A. 支配关系 B. 疏离关系 C. 圈层关系 D. 服务关系 16. 罗杰斯和休梅克将效果形成划分不包括下列哪个阶段( )。 A. 知晓阶段 B. 兴趣阶段 C. 信服阶段 D. 采用阶段 17. 最早提出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的模式是( )。 A. 双行为模式 B. 循环模式 C. 数学模式 D. 环形模式 18. 隐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出现接受该作品的受众,称之为( )。 A. 积极选择型受众 B. 随意旁观型受众 C. 现实受众 D. 潜在受众 19. “没有成功即是失败”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 )。 A. 语言与实际混淆 B. 估计极端化 C. 潜意识的投射 D. 误认为同一 20. 那种目的公开,传播者不回避传播意图而且总是让接受者强烈感觉到并很快做出反应的传播,称为( )。 A. 显明性传播 B. 隐蔽性传播 C. 解释性传播 D. 劝服性传播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亚里士多德的“对话三要素”包含下面哪些要素( )。 A. 说话者 B. 听者 C. 媒介 D. 话题 E. 激情 2. 受众的本质特征( )。 A. 受动性 B. 能动性 C. 自在性 D. 众多性 E. 混杂性 3. 对于信息超载,正确的论述是( )。 A. 信息超载有利于受众更多更好的接受信息 B. 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 C. 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D. 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高于信息传播的速度 E. 个人用于接收、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而大众传播媒介借助新技术新发明传播信息的时间和能量则是可以无限拓展的 4. 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包括( )。 A. 构造功能 B. 解释功能 C. 引导功能 D. 简化功能 E. 预示功能 5. 为什么说“广播是一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 )。 A. 广播作为背景媒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 B. 广播视觉冲击力强,能够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C. 广播的电波不易受到干扰 D. 广播可以回避电视的黄金时间而在媒介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E. 广播声情并茂、亲切感人 6. 条件效果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 )。 A. 魔弹论和微弱效果论或夸大或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而实际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B. 以往的效果研究多在传播内容和对象上寻找原因,也许真正的根源是传播技巧 C. 以往的效果研究关注的是长期的效果,忽略了对媒介短期效果的研究 D. 以往的研究思路阻碍了效果理论的发展,需另辟蹊径 E. 微弱效果论暗示人们媒介无害,实际情况需要澄清 7.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里的“相应的变化”包括( )。 A. 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B. 情报资料的获得 C. 感情的沟通 D. 精神的愉悦 E. 事实的澄清 8. 为了使编码和译码处于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应该( )。 A. 传播的“线路”通畅,传受双方乐于沟通 B. 传播者与受众必须认识 C. 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必须基本对应 D. 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明 E. 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 9. 守门人的功能包括( )。 A. 检查功能 B. 创作功能 C. 评价功能 D. 传递功能 E. 监视功能 10. 运用传播技巧的准则有( )。 A. 传播技巧要为传播内容服务 B. 传播技巧要与传播谋略错位 C. 传播技巧要为受众接受 D. 传播技巧要为传播媒介服务 E. 传播技巧要灵活运用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隐蔽性传播 2.本土化趋势 3.传播规律 4.传播者 5.名片效应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2.印刷媒介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3.图象信息有哪些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看待图象信息? 4.传播技巧和传播技术、传播实践、传播理论、传播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要论、受众参与论五种受众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2. 大众传播效果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